top of page

當心血管病患者發燒了

隨著全國疫情防控進入關鍵的轉折時期,我們身邊“轉陽”的人數也逐漸增多。發燒(發熱)是新冠感染的十大症狀之一,也是常見的先兆表現。由於恐慌,一些藥店的退燒藥、感冒藥、退熱中藥等甚至一藥難求。

  是不是一變“陽”發燒,就要馬上吃退燒藥?當心血管病患者發燒了,就必須服用退燒藥?心血管病患者平時的降壓、降脂、降糖、抗血小板(抗凝)藥物,能不能與退燒藥一起服用?

人為什麼會發燒?

  發燒在生活中十分常見,一次普通感冒就可引起發燒。發燒在醫學上稱為“發熱”,指體溫升高超出正常範圍0.5℃(腋溫>37.2℃,口腔溫度>37.3℃)。發燒的原因包括感染性、非感染性兩大類,以前者為多見。本文僅就病毒或細菌感染導致的發熱進行介紹。

  感染性發熱由各種病原體侵入人體所致,以病毒、細菌最為常見。那麼,為什麼會發燒呢?人是恒溫動物,很大原因在於人體記憶體在體溫調節的中樞。病原體入侵時,人體分泌白細胞介素-1、腫瘤壞死因數等多種致熱原物質,導致體溫調節中樞異常:一方面啟動內分泌系統促進代謝,或使骨骼肌緊張,引起產熱增加;另一方面收縮皮膚血管,減少散熱,導致發熱。在西醫學中,發熱是免疫系統工作的標誌。

  從中醫學來看,發熱則是人體正氣抵抗病邪的表現。感染性發熱屬於外感發熱範疇,由外感六淫邪氣、時行疫癘之氣所致。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說:“古代中醫沒有細菌、病毒的名稱,但是外邪學說就包括了一切致病微生物。”人有營衛二氣,其中的衛氣負責護衛肌表。外邪、戾氣入侵,衛氣奮起抗爭而運行受阻,鬱滯則為發熱。如風寒或者風熱邪氣,侵襲肌表,衛陽抵禦病邪,則見發熱、惡寒;衛氣不能固表,營陰不能內守,可見汗出;邪氣或者戾氣束表,侵襲於肺,肺失宣降,則見咳嗽、咯痰、氣喘、鼻塞、流涕等。

什麼時候要吃退燒藥?

  發燒是人體正氣抵禦病邪的過程和表現,因此發燒本身未必是壞事,退燒藥不是非吃不可。是否服用退燒藥,鬚根據發熱程度、體質情況和基礎病而決定。當發熱導致神經、呼吸、迴圈等系統功能障礙或內環境紊亂時,則須及早干預。對於發熱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出現以下情況,可考慮服用退燒藥(建議在醫生指導下):

  ①腋溫>38.5℃。

  ②腋溫<38.5℃,但合併以下表現:呼吸急促、心率>100次/分、血壓>160/100mmHg、頭昏頭痛、噁心嘔吐、甚至神志不清等。

  ③發熱持續≥3天。

退燒藥有哪些副作用?

  常見的副作用包括胃腸道刺激、肝腎功能損害、過敏反應、血液系統影響等。因此,我們建議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退燒藥。

  (1)胃腸道刺激:常用的退燒藥會刺激胃部、十二指腸,導致胃酸分泌增加,如引起胃痛、反酸、噁心、嘔吐等;嚴重者可以出現胃潰瘍、胃出血、胃穿孔。尤其是>60歲的人群、冠心病及支架術後、高血壓病、糖尿病、血脂異常等患者及長期維持服用阿司匹林腸溶片和/或氯吡格雷者。此外,心房纖顫患者須服用抗凝劑,當服用退燒藥時,更容易出現胃出血。

  (2)肝腎功能損害:退熱藥物也和其他藥物一樣通過肝、腎代謝。一般遵醫囑服用,不會引起肝腎損害。但是,如服用不當或者大劑量用藥,可能會導致肝、腎功能損害,引起藥物性肝損傷或者腎損傷等,表現為穀丙轉氨酶、穀草轉氨酶、膽紅素、肌酐的升高。如臨床常用的退燒藥對乙醯氨基酚可以造成肝腎損害等。

  (3)過敏反應:退熱藥物引起過敏反應的幾率比較小,但是如果患者屬於高度過敏體質,也可能會在服藥後出現過敏反應,往往表現為全身性的皮疹、瘙癢等。

  (4)血液系統影響:退熱藥如果盲目濫用或者隨意服用可能會對血液系統造成影響,比如引起粒細胞或血小板降低。

心血管病患者發燒了怎麼辦?

  確診感染新冠奧密克戎毒株者,病位往往局限於上呼吸道,如體溫<38.5℃,高血壓患者血壓控制在正常範圍;穩定性冠心病;無心力衰竭;無心律失常者,先鼓勵多喝水,酌情選服中成藥或應用中草藥治療。

  如體溫≥38.5℃,可先物理降溫,也可以用一般退燒藥,如布洛芬、對乙醯氨基酚口服劑型或栓劑。(注:含對乙醯氨基酚的常見藥物:日夜百服嚀,小兒百服甯,加合百服寧,必理通,醋氨酚,撲熱息痛,泰諾止痛片,泰諾林,泰諾等)此外,尚可配合中成藥、中草藥治療。

  對於急性冠心病、心力衰竭急性發作、高血壓患者血壓不穩定、合併各種心律失常的情況,即便體溫38℃左右波動,也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退燒藥。

  注意:退燒藥只須選擇一種,不能重複用藥或疊加用藥。

  如新冠病毒感染合併細菌感染,侵入氣管、支氣管,引起肺炎者,則必須住院治療。

發燒的對症處理

  【物理降溫方法】

  主要有以下幾種:

  (1)溫水擦浴:用40-50℃左右的溫毛巾擰乾後擦拭全身,特別是腋下、腹股溝等血管豐富的部位。心力衰竭患者勿用。

  (2)退熱貼:貼在額頭,也可以貼在大血管豐富的部位。

  (3)頭部冷敷:用毛巾在冷水中浸濕後擰乾、敷在額頭,每5-10分鐘換一次。或用熱水袋灌入涼水,枕在頭下麵。

  (4)酒精擦浴:選擇30%-50%濃度的酒精,用小毛巾浸濕後,可以把脖子、肘關節、腋下擦乾淨,切記不要擦手心、腳心,還有前胸。心力衰竭患者,勿用。

  (5)補充水分:多喝水,特別是喝一些溫開水促進排尿、帶走熱量,達到降溫的目的。

  【中成藥或中西醫結合退熱劑型】

  紫雪丹、維C銀翹片、複方感冒靈顆粒等(遵說明書使用)。

  【正在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藥人群的提醒】

  若加服退燒藥,建議單次服用,餐後服用退燒藥,或者以牛奶或餅乾開水送服藥物;同時服用胃粘膜保護劑。切勿空腹服用!

  【服用退熱藥出現不良反應及簡單處理】

  (1)胃部反應。一般胃部刺激症狀比較輕微,服用退燒藥物後等到身體出汗、體溫下降時,可以適當多飲溫開水,稀釋胃酸,減少胃黏膜刺激。但是如果症狀比較嚴重,可以採取對症的方法緩解,比如遵醫囑使用胃粘膜保護劑奧美拉唑腸溶膠囊、泮托拉唑鈉腸溶片、法莫替丁片等。患有胃潰瘍、慢性胃腸炎及既往有胃出血等情況的患者,要慎用退熱藥物。

  (2)肝腎損害。需要及時停止使用退熱藥物,同時遵醫囑使用護肝、腎的藥物治療。比如肝損害,可用還原型谷胱甘肽、水飛薊素膠囊、肝泰樂等。

  (3)過敏性皮疹。一般停藥後症狀能夠明顯緩解,必要時也可以遵醫囑進行抗過敏治療,比如使用氯雷他定片、馬來酸氯苯那敏片等。

  (4)粒細胞及血小板減少。服用退燒藥,若患者出現皮膚出血點或者瘀斑,注意複查血常規,明確血液系統是否發生變化,建議血液科就診。

結語

  冬季是心血管病高發的時節,同時新冠病毒傳染性極強,雖感染症狀相對較輕,但仍會對人們尤其是患有基礎病的人群造成不同程度的負擔或損害。若心血管疾病患者合併感染,出現發熱等症狀時,除了注意休息、多飲水、保證營養、監測血壓、脈搏之外,還應規範用藥,不能隨意減、停。必要時應前往醫院就診,在醫生指導下合理用藥。最後建議,發熱的病因有很多,對於不明原因發熱的患者,一定要到醫院查明,以便進一步診治,切勿每天依靠退燒藥控制體溫,耽誤病情。

轉載請注明:內容轉載自365醫學網

5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