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在治療痤瘡(暗瘡)的可行協作方案
- hkacm
- 10小时前
- 讀畢需時 4 分鐘
主編: 馬穎林醫師
筆者與指導教授莫飛智教授皆為香港中西醫美容醫學學會的委員會成員。本學會是一個聚集了中西醫皮膚美容和整形美容專家的專科學會。學會的宗旨是推動香港醫學美容的發展,並向民眾宣傳科學美容。感謝中醫雜誌邀請,讓我們在此向讀者傳遞健康皮膚資訊。

暗瘡 --從微觀至宏觀---探索中西醫在治療暗痤瘡的可行協作方案
整體 = 微觀 + 宏觀辨證
痤瘡 (暗瘡) 是一種常見的皮膚問題,皮膚病理變化有:皮脂腺分泌過多、毛囊皮脂腺導管角化過度、細菌感染、炎症。根據病情的不同,患者的皮膚在組織學上呈現出不同程度的變化,如炎症反應、毛囊堵塞、囊腫、瘢痕形成。除了微觀層面,宏觀上更牽涉了遺傳因素及雄性激素分泌增高有關。在中醫治療中,透過辨證論治,辨析微觀及宏觀上的主要矛盾,結合現代科技,可達到內外兼治的目標。
微觀--- 痤瘡的組織學變化及其分級
痤瘡患者在組織學上的變化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l 輕度痤瘡:僅有粉刺,即皮脂腺分泌增加,毛囊導管角化輕度阻塞,局部無明顯炎。中醫定性為濕重熱輕。
l 中度痤瘡:除了粉刺,更出現炎症性丘疹,毛囊中有中性粒細胞浸潤,可伴有膿腫形成。中醫定性為濕熱並重,或熱重濕輕
l 重度痤瘡:除以上皮損外,更有真皮組織受累,有結節、囊腫形成。最終形成色素沉著和瘢痕,即痘印、痘坑。中醫定性為瘀、痰、熱、濕互結。
西醫在輕度痤瘡會先選用外用維他命A酸或過氧化苯甲醯,以殺滅引致炎症的細菌,稱為痤瘡丙酸桿菌,甚至外用或口服抗生素及口服維他命A酸,但A酸副作用可能非常嚴重,因此要慎用。
中藥方面,按照痤瘡階段變化,判斷局部的主要矛盾為濕、熱、瘀、痰,但初期仍以濕熱為主要方面,後期才發展到痰瘀互結。因此,初中期,可選用清熱解毒袪濕的中藥,如:馬齒莧、苦參、金銀花等有清熱解毒作用。筆者以馬齒莧純露給患者使用,消除丘疹的效果明顯,且不用擔心其抗藥性。現代藥理研究指出以上清熱解毒藥有廣譜的殺菌作用,足以證明中藥的藥效。
外治方面,筆者採用光子中醫學的理論,令中醫在外治法方面有更廣闊的應用。甚麼是光子中醫學?在2001年,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劉頌豪共同撰文,宣告建立光子中醫學。在<<國醫大師鄧鐵濤>> (周毅等著)一書中指出,”光子中醫學是指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應用光子學的理論和技術對中醫學診斷、治療、預防、康復、保健等方面的方法和效應進行定性、定量,或半定量的研究,以揭示光子運動規律的中醫屬性的學科。激光理療、激光針灸和激光血管內照射療法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已廣泛應用,已發現和證明這幾種療法,其作用依中醫理論可歸納為: 活血化瘀,扶正固本、清熱解毒、醒腦開竅、引經作用等。” 以痤瘡為例,其皮膚上的病理學變化,即中醫理論的濕、熱、痰、瘀。因此除外用中藥外,根據光子中醫學的理論與技術,筆者也主張以光療納入中醫治療當中。可見光中的藍光,有降溫、殺菌、抑菌作用,即中醫的清熱解毒法。紅光則有升溫、加快血流作用,即中醫的活血化瘀、溫經通絡的作用。因此,在炎症明顯患者,先使用藍光為主,再適當配合紅光,既可清熱解毒又可活血化瘀。此外,激光也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因此選配適當的功率及儀器,如:點陣激光,可改善因痰瘀互結而引成的痘印與痘坑。
宏觀 ---- 體內整體變化對皮膚的影響
上文提及皮膚的發病機制與遺傳及體內激素平衡變化有關,因此,宏觀上,調整五臟六腑的氣血也是必不可少的。從臨床中可見,患者除痤瘡外,往往兼夾其他症狀及體徵,如:睡眠質素差、大便不調、情緒不穩、精神緊張、舌紅、苔黃、女士則常見有月經不調或其他婦科病等等。中醫的辨證是了解症狀間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特點,辨析五臟六腑的矛盾關係的過程,能指導中醫師按個別患者臟腑之間的主要矛盾關係去治療。例如:大便秘結、經常2-3日1行,舌紅苔黃厚等,便是大腸濕熱型。易發怒、難入睡,便是心肝火旺的證型。不同證型也常常彼此夾雜,因此,在治療上,中醫師需要判斷應如何處理這些矛盾。數據上顯示,痤瘡的病因與肺熱、脾胃濕熱、肝鬱等內在矛盾相關,因此針對患者的疾病程度和組織學表現,制定因人而異的內外治療方案。
結語
根據痤瘡患者不同組織學變化的特徵,中醫的內外治療方法提供了系統化、針對病因的整合療法。通過辨證施治和綜合調理,中醫可以幫助痤瘡患者解決外在和內在的問題,恢復健康的皮膚組織功能。
致謝
感謝莫飛智教授為本文提供指導



















留言